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姑苏城的秋意,浸透着甜香。桂花冬令冬和桂花糖粥的热腾腾的香气在空气中相互交织、悄然交融。一旁,一位汉服姑娘在无条件文化遗产前驻足,在手腕上试了一些桂花膏……近日,“姑苏四季,姑苏香城”活动在苏州姑苏区举行。集十二二桂花美食与文创文化于一体的“桂”旗市场也同时开业。一系列活动将随着古城“桂花季”持续到11月。苏州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桂花生长。自唐代起,苏州人就有其天井种植桂花的传统,形成了欣赏桂花的文化。 1982年,苏州将桂花定为市花。在苏州古城的东南角,还建有一座“桂花公园”,园内种植有鸡峰桂花、雪桂花等50多个品种、近3000株桂花树。 “苏州的天井上常种桂花和玉兰两种花,寓意‘满屋金玉’。”苏州地方志办公室咨询专家组成员、苏州文化学者柯呈呈提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实例。桂花随处可见:柳园内有“闻桂花亭”,园内种有许多桂花树;亭阁内有“香亭”,内长有十二两棵老桂花;秋天,如果你在“丛谷山”休息在网师园的“夕轩”里,你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柯继续介绍,经过明清时期,苏州也发展了与桂花相关的产业,并逐渐从“看花”转变为“卖花”。当时的清朝地方风俗志《通桥一朝录》中记载,有一种“桂花”。 每年秋天,虎丘地区都会举办“桂花会”。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又让这座古城焕发了生机。记者在“桂”市场看到,最吸引市民和游客的,无疑是“吃桂花”。多家获得苏州荣誉的商家带来了桂花糕、桂花熏豆茶、梅酱桂花、 桂花甜豆腐等特色食品,正是游客期待的“苏州味道”。此外还有桂花拿铁咖啡、桂花碧螺等创意产品ong、桂花丝扣等项目。游客穿上汉服、化妆,手持《山塘寻桂》图画,开始寻桂之旅。 “戏剧旅游项目将旅游的多个领域与文旅、专业商贩联系起来。商贩们成了‘人大剧’,他们销售的产品是宣传剧情的任务道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消费模式,既给沿线商家带来了客流,又扩大了客源,给了时间。”姑苏区教体文旅委副主任杜勤说。 桂花,苏州白塔西路的荷花市场如今也很热闹。荷花市场最早是由苏州东西山农民自发聚集形成的。每天早上,他们从太湖出发,肩负着双手赶往古城,卖荷花、莲蓬、当地的蔬菜和蔬菜。还有从自家荷塘里摘来的水果。随后,古绥南城区管委会在白塔西路等地推出自产农产品,前来买花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由于毗邻管理员简园、狮子林等美景,荷花市场成为了江南地产的“打卡点”。在土著传统习俗中,六月二十四日是莲花生辰。姑苏区以“荷花市场”为主体,推出“荷花生日”主题文化活动“姑苏四季荷花遇你”,拓展了灯谜大赛、非物质文化创意市场等活动。杜勤告诉记者,“荷花季”期间共发放了50万元的荷花文化旅游券,拉动了南半球荷花日均批发量。乌南花卉中心可达8000人。 “e花结”在苏州古城悄然绽放,每一朵花都成为文化与消费的纽带。即将发布的《姑苏区花卉经济发展一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花卉+”品牌,策划“花卉”“虎丘三花”和“荷花生日”。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光明网记者 季尊宇)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备0400号)